地点
人物库 隋朝
僧善胄隋末唐初 550 — 62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0—620 【介绍】: 僧。
瀛州人俗姓淮
少出家,通《大智度论》及《涅槃经》,名光吴越间。
隋初北渡,依远法师,寻住长安净影寺
敕为涅槃众主。
文帝开皇末,随蜀王杨秀
仁寿末,复归关中
炀帝大业间,住禅定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瀛州淮氏。
辞俗。
钻研六论涅槃。
齐亡南奔陈境。
时属荐饥。
莫之行丐。
或得一饼粗延喘息。
以致羸悴。
见者忽之。
偶至一寺。
方讲即入往来论义三番高座不能对。
饮气而殂。
始不知也。
他日造则见治丧具。
问其故乃曰。
法师昨为北僧所难而死。
寤为已遁去。
后过他讲。
亦如之。
连毙三人。
遂发闻吴越
隋初北归。
远法师
京邑净影寺
覆述。
竖义锋锐不可当。
玄侣盈千。
莫不叹服。
制涅槃疏辄命笔刊削。
闻戒曰。
吾死后乃可。
尔今如此无乃甚欤。
曰。
使法师世则孰知者。
尚何脩定哉。
从之。
逝。
诏为涅槃众主。
净影寺
开皇末
蜀王秀开导岷嶓施利悉营尊像。
京师供养。
会文帝置塔葬舍利。
诏往梓州牛头山华林寺
瑞应具别记。
太业造寺。
又应选命俄住禅定
弘业而夙疾作。
然法席之盛不减于旧。
未几。
良差曰。
吾其能久乎。
或问其故曰。
老而死理数然耳。
十三年欲反元所住寺。
众不许。
因取土窒口。
众惧许之。
武德三年八月
终于净影寺
春秋七十一。
初卧疾间。
谓其门人曰。
吾平生正信且用心教门。
未尝怠。
其生净土必矣。
戒扫汛房宇以俟。
忽起坐合掌曰。
世尊来也。
顾侍人曰。
安置世尊坐。
又作忏悔惭愧状。
良久曰。
世尊去矣。
鞠躬如送客者。
遂卧不复语卒。
葬于城南韦曲之北崖。
弟子慧威嗣。
今住大总持寺云。
释善胄
俗姓淮氏
瀛州人
少出家。
通敏易悟机达为心。
预涉讲会乐详玄极。
大论涅槃是所钻注。
齐破投陈。
奔造非数。
年屡荐馁告乞是难。
日济一饼才充延命。
形极羸悴众不齿录。
行至一寺闻讲涅槃。
因入论义。
止得三番。
高座无解低头饮气。
徒众千馀停偃讲席。
于是扶举而下。
既至房中奄然而卒。
时论讫即出。
竟不知之。
后日更造。
乃见造诸丧具。
因问其故。
乃云。
法师昨为北僧所难。
乃因即致死。
众不识
不之擒捉。
闻告自审退而潜焉。
经于数日后得僧。
将挟复往他讲所。
论义者无不致屈。
毙者三人。
由此发名振绩。
大光吴越
隋初度北依远法师
止于京邑净影寺
听徒千数并锋锐一期。
覆述竖义神采秀发。
偏师论难妙通解语。
制涅槃文疏。
意所未弘。
乃命笔改张剖成卷轴凿深义窟利宝罔遗。
远闻告曰。
子思力无前。
如何对吾改作。
想更别图可耶。
曰。
若待法师即世方有修定。
则胄之虚名终无实录。
乃从之。
疏既究成。
分宗匠世。
亟有陈异。
亡之后。
敕令于净影寺为涅槃众主。
开皇将末。
蜀王秀镇部梁益。
携与同行。
岷嶓望德日归成务。
仁寿末岁。
还返关中
处蜀道财悉营尊像。
光坐严饰。
绝世名士虽途经危险。
而步运并达。
在京供养以为模范。
会文帝置塔。
敕送舍利于梓州牛头山华林寺
严舆将达。
感猪八头突到舆下从行至馆。
驱逐乃走。
还来如故。
渐至城治。
黑蜂四枚形甚壮伟。
随舆旋绕数匝便去。
既至州馆夜放大光明彻屋上如火焰发。
食顷方灭。
又掘塔基入深丈馀。
正当函处得古瓷瓶。
无盖有水。
清澄香美。
乃用盛于函内。
寺有九层浮图。
从西南角第二级放光。
上照相轮如五石瓮许。
黄赤如火良久方隐。
又堂内弥勒像亦放眉间紫光。
并二菩萨亦放赤光通照寺院。
前后七度。
众人同见。
除不来者。
及大业造寺。
广召德僧。
应高选。
又住禅定屡开法席。
传向相寻因感风疾。
唇口喎偏。
时人谓。
改张疏之所及也。
以涅槃为五分。
末为阇维分。
寻之揣义改为七分。
无有阇维。
第七云结化归宗分。
自风疾多载。
而问难寻常。
为诸学者所共惊惮。
后忽患损口如恒日。
曰。
吾患既差命必终矣。
此不可怪。
理数然也。
大业十三年欲返本寺。
众不许之。
乃以土塞口。
欲自取死。
寺众见其志决。
方复开许。
武德三年八月内终于净影寺
春秋七十有一。
初患笃谓门人曰。
吾一生正信在心。
于佛理教无心轻略。
不虑净土不生。
即令拂拭房宇。
烧香严待。
病来多日委卧不起。
忽尔自坐合掌。
语侍人曰。
安置世尊令坐。
口云。
世尊来也。
今忏悔惭愧。
如是良久曰。
世尊去矣。
低身似送。
因卧曰。
向者阿弥陀佛来。
汝等不见耶。
不久吾当去耳。
语顷便卒。
葬于城南韦曲之北崖。
遵遗令也。
弟子慧威住大总持。
讲寻宗迹著名京室。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道仙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一名僧仙
西域康居国人
少业贾。
泛两舶往来吴蜀江海间。
致赀货。
直钜万缗。
僧达禅师
梓州新城牛头山
偶造焉。
则为说法曰。
夫生死轮转。
爱必有离。
身且如尔。
而况外物乎。
又尝扣房。
不应。
因窥其户。
独见水盈室内。
识者以为入水观故然。
于是大领寤。
即沈两舶。
谢遣妻子。
薙落于灌口山竹林寺
对众自誓曰。
苟非得道。
终不出山。
益遁夐绝地。
结宇习定。
每定必四五日乃出。
因能言未来事。
皆验无小爽。
明日客至。
夜先具告其数。
神异䆮以著闻。
梁始兴王澹镇蜀。
待以师礼。
携至
天监十六年
游青溪山。
将驻锡焉。
先是道士李学祖等。
占之以事营建。
至辄芟垦。
道士屡诃止弗为听。
而所辟仅容绳床许。
无何火发。
道士望见之。
相顾以为且烬
趋视之。
则危坐烈焰中自若也。
由是知其获火光三昧者。
道士亦从而推敬矣。
后道场之成。
多其力焉。
澹以冥感。
造四天王于梁泰寺。
凡六齐日。
则设供会众。
往赴。
而五色光明。
出四王顶。
流耀近远。
所执香炉不待火爇。
而烟气自腾。
刺史鄱阳王恢
躬受教戒。
太尉陆法和
微时即慕向侍左右。
给薪水二十年。
客稍慢悔则曰。
三台贵公。
可詈辱耶。
偶卧疾。
或见缥衣童子持药。
青溪水中跪进之。
疾良已。
寻归蜀。
盖留陕者二十有八年矣。
至则蜀民如见父母。
会大旱。
托之祈雨。
徐以杖扣龙湫曰。
何嗜睡如此。
雨霶霈不旋踵。
民率歌舞其德复时为请者。
扪肘腋。
应念获舍利。
隋混一。
蜀王秀命召之不至。
怒以兵诣。
势殊可畏。
闻之。
著僧伽梨。
念佛以俟。
而天气倏变。
云雾晦冥。
雹雪飘洒。
溪涧湍涌坏行路。
士卒沮莫进。
王惧而悔过。
乃霁。
及见礼敬听法。
迎住成都之众净寺
开皇中
仍归山寺。
其将归。
山灵前为扫除道路。
既归。
有客僧。
宿房中。
亟起之曳出。
已而屋倾压。
呜呼其悲济可量耶。
年百馀岁而灭。
葬山中。
俗至今以仙阇梨呼之。
释道仙
一名僧仙
康居国人
以游贾为业。
往来吴蜀。
江海上下集积珠宝。
故其所获赀货乃满两船。
时或计者云。
直钱数十万贯。
既瑰宝填委。
贪附弥深。
惟恨不多。
取验吞海。
行贾达于梓州新城郡牛头山
僧达禅师说法曰。
生死长久无爱不离。
自身尚尔况复财物。
初闻之。
欣勇内发。
深思惟曰。
吾在生多贪。
志慕积聚。
向闻正法。
此说极乎。
若失若离要必当尔。
不如沈宝江中出家离著。
索然无扰岂不乐哉。
即沈一船深江之中。
又欲更沈。
众共止之。
令修福业。
曰。
终为纷扰。
劳苦自他。
即又沈之。
便辞妻子。
又见房凝水滉瀁。
知入水定信心更重。
灌口山竹林寺而出家焉。
初落发日对众誓曰。
不得道者终不出山。
即迥绝人踪结宇岩曲。
禅学之侣相次屯焉。
每览经卷。
始开见佛在其处。
无不哽咽。
我何不值但见遗文。
挺卓不群。
野栖禽狩。
或有造问学方者。
皆答对善权冥符正则。
自初入定。
一坐则以四五日为恒。
唯客到其门。
潜然即觉。
起共接语。
若无人往端坐静室寂若虚空。
有时预告。
明当有客至。
或及百千。
皆如其说曾无缺长。
梁始兴王澹。
褰帷三蜀礼以师敬。
携至陕服沮曲。
天监十六年
青溪山。
终焉志也。
便薙草止客绳床。
于时道馆崇敞巾褐纷盛。
屡相呵斥甚寄忧心焉。
乃宴如曾无屑意。
一夕道士忽见东岗火发。
恐野火焚害也。
各执水器来救。
见仙方坐大火猛焰洞然。
咸叹火光神德。
道士李学祖等。
舍田造像。
寺塔欻成。
远近归信十室而九。
刺史鄱阳王恢
躬礼受法。
天监末
始兴王冥感。
于梁泰寺造四天王。
每六斋辰常设净供。
后赴会。
四王顶上放五色光。
所执炉自然烟发。
太尉陆法和
昔微贱日。
数载在山。
给使
僧有肆责者。
曰。
此乃三台贵公。
何缘骂辱。
时不测其后贵也。
和果遂升衮服。
或劳疾。
见缥衣童子从青溪水出碗盛妙药跪而进服。
无几便愈。
居山二十八年。
复游井络。
化道大行时遭酷旱。
百姓请祈。
即往龙穴
以杖扣门数曰。
众生忧苦。
何为嗜睡如此。
语已登即玄云四合大雨滂注。
民赖斯泽。
咸来祷赛钦若天神。
有须舍利即为祈请。
应念即至如其所须。
蜀王秀
作镇岷络。
有闻王者。
寻遣追召。
全不承命。
王勃然动色。
亲领兵仗往彼擒之。
必若固踪可即加刃。
闻兵至都无畏惧。
索僧伽梨。
被已端坐念佛。
山足。
忽云雨杂流雹雪崩下。
水涌满川藏军无计。
事既窘迫。
乃遥归忏礼。
因又天明雨霁。
山路清夷得至所。
王躬尽敬。
便为说法。
重发信心。
乃邀还成都之静众寺。
厚礼崇仰。
郭恭敬。
号为仙阇梨焉
开皇年中返于山寺。
道路自净山神前扫。
一夜客僧止房。
往曳出。
房因即倒。
年百馀岁端坐而卒。
仍葬彼山。
益州今犹有木景白叠尚存。
云是圣人
阇梨许。
释道仙
一名僧仙
康居国人
初以游贾为业。
后值僧达禅师为其说法。
遂沈宝船于江。
辞妻子投灌口竹林寺而出家焉。
初落发日对众誓曰。
不得道者不出此山。
即迥绝人踪结宇岩曲。
禅学之侣相次屯焉。
每览经卷始开见佛在某处无不哽咽。
我何不值但见遗文。
挺卓不群野栖禽兽。
或有造问学方者。
皆答善权冥符正则。
自初入定一坐则以四五日为恒。
准客到其门。
潜然即觉起共接晤。
若无人往端坐静室。
寂若虚空。
有时预告明当有客至。
或及百千皆如其说。
曾无欠长。
梁始兴王澹褰帷三蜀。
礼以师敬携至
于时道馆崇敞巾褐纷盛。
属相呵斥甚寄忧心焉。
乃晏如曾无所屑。
一夕道士忽见东冈火发恐野火焚害也。
各执水器来救。
见仙方坐大火中猛焰洞然。
咸叹火光神德。
道士李学祖等。
舍田造像寺塔欻成。
远近归信十室而九。
刺史鄱阳王恢躬礼受法。
天监末始兴王冥感。
于梁泰寺造四天王像。
每六斋晨常设净供。
后赴会。
四王顶上放五色光。
所执炉自然焰发。
太尉陆法和昔微贱日。
数载在山供给使
僧有肆责者。
曰。
此乃三台贵公何缘辱骂。
时不测其后贵也。
和果遂升衮服。
或劳疾见缥衣童子从青溪水出碗盛妙药跪而进服。
无几便愈。
居山二十八年。
复游井络化道大行。
时遭酷旱百姓请祈。
即往龙穴以杖叩门。
数曰。
众生何为嗜睡如此。
语已登即玄云四合大雨滂注。
民赖斯泽。
咸来祷赛。
钦若天神。
有须舍利即为祈请。
应念即至如其所须。
蜀王秀作镇岷络有闻王者。
寻遣追召全不承命。
王勃然动色。
亲领兵仗往彼擒之。
必若固纵可即加刃。
闻兵至都无畏惧。
僧伽黎披衣端坐念佛。
山足忽云雨杂流雹雪崩下。
水涌满川藏车无计。
事既窘迫乃遥归忏礼。
因又天明雨霁山路清夷得至所。
王躬尽敬便为说法重发信心。
乃邀还成都之静众寺。
厚礼崇仰举国恭敬。
号为仙阇梨焉
开皇年中返于山寺。
道路自净山神前扫。
年百馀岁端坐而卒。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渊北周至隋 535 — 60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5—603 【介绍】: 僧。
广汉郪人俗姓李
家本巨富,生有异迹。
年十八,其父命于城西康兴寺出家。
奉戒守素,无所蓄积。
寻入,从陟岵寺僧宝学禅定,颇精研之。
北周废佛时,仍归故寺。
隋初,重饰寺宇,又架桥于锦水上,于民称便。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李氏。
广汉郪人也。
家饶财。
及渊之生。
天雨钱而禀涌
盖其福报然欤。
年十八。
投乡之康兴寺薙落。
俄入
依陟岵寺沙门僧宝习定。
少与同寺毅法师善。
至是复同游学。
尤通外典。
工草隶。
及周氏废教。
即还毁所居故寺。
隋兴更新缔构。
领匠伐木。
偶久雨。
祷之辄霁。
造塔相轮。
必欲以金为之。
复掘地获金。
以充其用。
后架桥锦江上。
或传。
诸葛武侯尝沈铁錞水中。
长八九尺。
径三尺计。
世亦未之见也。
桥成。
錞自浮至。
既又失所在。
人以为神。
仁寿二年。
十二月十二日终。
春秋六十九。
曰。
我顾可以独留哉。
再阅日乃终。
春秋八十四。
遗言同葬。
故弟子不敢违。
僧渊
姓李
广汉郪人
家本巨富。
为巴蜀所称。
初诞。
天雨铜钱于庭。
家内合运处处皆满。
父运疲久口嘘唱之钱不复下。
仓内贮米但及于半忽满溢出。
亲姻外内莫不叹其福报也。
自少至长志干殊人。
行则安而徐动。
坐则俨而加趺。
眼光外射焰焰发越。
容色玉润状若赤铜。
声若洪钟响发林动。
两足轮相十角分明。
二手九井文理如画。
年十八身长七尺。
其父异之命令出家。
即而剃落住城西康兴寺。
今所谓福缘是也。
博寻人法访无远迩。
经耳不忘蕴括怀抱。
奉戒守素大布为衣。
瓶钵之外无所蓄积。
与同寺毅法师
交游。
二人即蜀郡僧中英杰者也。
相随入京博采新异。
有陟岵寺沙门僧实者。
禅道幽深帝王所重。
便依学定豁尔知津。
经涉炎凉详覈词义。
研精定道。
博通经术。
丘索草隶靡不留心。
周氏废教便还故寺。
割东行房以为私宅。
馀者供官
随氏运开更新缔构。
领匠伐木。
连雨两月。
执炉祈请。
随语便晴。
造塔须金盘。
又请地府。
随言即掘。
应命藏开用足。
馀金还归本窟。
详斯福力今古未闻。
常给孤独不逆人意。
远近随助泉布若流。
又以锦水江波没溺者众。
便于南路欲架飞桥。
则扣此机众事咸集。
诸葛武侯指二江内。
七星桥造三铁镦。
长八九尺径三尺许。
人号铁鎗。
拟打桥柱。
用讫投江。
顷便祈祷方为出水。
新桥将行竖柱。
其镦自然浮水来至桥津。
及桥成也。
又自投水。
道俗歌谣于今逸耳。
二师并为物轨。
晨夕问法无亏遗寄。
仁寿二年十二月十一日寅时
告弟子曰。
三界无常。
吾其化矣。
言终神谢福缘本住。
春秋六十有九。
闻之悯然曰。
师已往我岂独留。
俄而遘疾。
遗语同瘗。
即以其月十四日又化。
春秋八十有四。
至十七日并窆于九里堂焉。
刊石纪之于寺堂。
陈子良为文。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